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永远的赞歌

  • 赛音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363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1/4/29 16:05:30
  • 来自:内蒙古通辽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通辽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 
 
    寂静的夜里总会引发一些关于亲情、关于岁月、关于黄浦江那边辽远的思绪。“今天在市政府东配楼看到了1960年8月6日内蒙古哲盟接运组上海留念的照片。泪奔啊!这些叔叔阿姨还有多少人健在?我从心里永远感谢他们……”养父母离世后,常亚南经常以笔抒怀。当年的老照片、母亲的缝纫机、父亲的老物件……以及不知来自何方的前世过往,写着写着,眼里忍不住又涌满了泪水。时隔 60 年如梦幻一般,当年的情景,历历在目。甜蜜的童年 难忘的过往从小,常亚南家境优越,享受着“相当好的待遇”。军人出身的养父常占梅参加过抗美援朝,养母梁玉兰是随军护士。把8 个月的常亚南抱进家门时,父母已经年届不惑。小时候,她是母亲的“跟屁虫”,母亲走在哪儿,她就要跟在哪儿,一刻也不愿离开。小时候,她的挑食也是出了名的,青菜只吃蒜苗、韭菜和香菜,吃肉只拣瘦的,且挑选形状顺眼的,吃鱼要吃自己家收拾的……只要肯吃,母亲变着法的做。常亚南喜欢吃甜食,红糖馒头蘸白糖吃,苹果吃够了,母亲经常托人从外地捎回来菠萝和香蕉。在当时,能见过香蕉的孩子并不多……在极度的呵护和爱的包围中,常亚南在时光里摇摇摆摆成长起来了。然而世事难料。常亚南 5 岁那年,母亲患病,三番五次的医不好,去北京被确诊为子宫癌。回来后,母亲就起早贪黑,没完没了的做棉衣棉裤,6 岁的、7 岁的、8岁的……好像要把女儿一辈子的衣服都做完。由于营养不良的“底子”,10 岁时,母亲才送她上学。体重不足 60 斤的她瘦得出奇,她爱哭,下课时,同学们挤到她,她哭,碰到她,她也哭。课堂上,老师郑重“声明”“:你们不许欺负她。”后来,不知缘由,关于上海孤儿身份的闲言碎语,开始在学校里传。下课时,有同学趴窗户看,放学后,有同学跟在身后议论,“她是要的,她是要的。”十四五岁的年纪,无法接受这冷酷的事实。常亚南哭着跑回家问母亲,母亲如实相告,怨恨的种子从此埋下。她怨恨亲生父母的狠心抛弃,怨恨有关上海的一切。母亲托人从上海买回来的尼龙袜子,她用高粱杆各个戳出窟窿;去商店,与上海有关的商品一概不买……街道是个小社会,谁家孩子是抱养的,大家都清楚。为了脱离原来的生活圈,母亲为常亚南办理了转学,人走家搬。父亲是“老革命”,对女儿要求很严格,举止言谈,作息时间,甚至穿衣戴帽……女孩子要得体大方,即使天气炎热,也不能穿短裙,不能穿露肩的衣服。常亚南规规矩矩的长大了。上学、就业、嫁人……慈母严父把关,常亚南一路顺风顺水。随着岁月的老去,父亲身体变得越发的糟糕,母亲身体也被多年病魔的纠缠抽干了一般。父亲患病几年里,常亚南奔波于医院、单位和家之间。母亲看着日渐憔悴的女儿,执意要将父亲送到乡下侄儿家照顾。常亚南顿时急了,“谁能有咱照顾的精心?如果我爸犯病了,去医院来得及吗?”1996年,父亲去世。父亲在重症监护室时,她在走廊坐了四天五夜,父亲走后,她几乎崩溃。一次在厨房做饭,看见窗外有个老头走路像父亲,她跑着追了过去。10 个月后,母亲也走了。她哭得天昏地暗,她再次成了孤儿。母亲走后,那年春晚,一首《常回家看看》火了,唱遍大街小巷,常亚南边听边哭。寻亲重要 感恩更重要常亚南是生活在通辽的“国家孩子”的寻亲发起人。在她的家里,堆着成摞的寻亲资料。当年,一个如同道德铁律般的共识存在他们心中:只要养父母尚在世,没有人好意思提出去寻亲。年岁渐长,养父母们相继离世,“上海孤儿”们的儿女也已成年。他们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和触碰内心多年的褶皱。关于自己的杳渺身世,关于远方的亲人和故园——他们稀里糊涂地来到了这个世上,又稀里糊涂地过了半辈子,难道将来还要稀里糊涂的离开?一个偶然的机会,当年的老邻居透露常亚南的生母在上海国棉六厂上班,叫张桂琴或者李桂琴。埋藏在心底的小火星再次被点燃。2008年3月8日,仅凭这一线索,常亚南登上了飞往上海的班机,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坐飞机。草原壮阔,大片大片的原野,没完没了。低矮的苍山转过一弯,还是。灰扑扑的荒街,风野蛮地拍在脸上。江南不同,雨下得又细又轻,路边挺拔的香樟树全被濡湿了,青草簌簌地拱动,空气里都是水滴和鸟叫。这就是上海,素有“东方巴黎”之称的上海。常亚南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这片土地,加入拥挤喧闹的人潮。当初是那么迫不及待地踏上江南的土地,如今真的站在这片土地上。这里,曾经是他们的生命发源地,然而,当初将他们带到人世间的亲生父母却是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。找企业,查档案,三天的找寻一无所获,常亚南去了上海市民政局,又去了当地派出所开证明。花了 1500 元登了三天的寻人启事,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短暂的逗留之后,常亚南无功而返。2010 年,在蒙牛集团的支持下,生活在通辽以及其他盟市的“国家孩子”南下找寻自己的生命之根。但因历史的荒芜、记忆的破碎,又一次一无所获。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,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。从西辽河到黄浦江,他们对亲生父母的渴望,就像当年输送过他们的铁轨一样悠长。此后,常亚南几乎每年都去上海。在一次次的无果后,她一次次的与自己和解,与命运和解。寻亲之旅是坎坷的,但在风风雨雨中走过来的人,却越来越感受到,不管是否能找到亲人,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。大约是智能手机普及后,无论是通辽的“国家孩子”,还是整个内蒙古的“三千孤儿”,都建立了联系。常亚南既是寻亲者,又是寻亲志愿者。她把通辽的“国家孩子”一个个的联络起来,建立微信群,每年都会聚上好几次,大家一起吃饭聊天。有人说汉语,有人说蒙语,话题从饥荒年代聊到当今时事,从家长里短聊到国家未来,天南、地北、大雪、草原……无话不谈。日子如同每天升起的炊烟,袅袅飘走。60 年间,宛如一梦。曾经的无奈,早已如烟飘散。“说实话,是内蒙古这片草原拯救了我的生命,我能有今天,必须要感谢双亲,感谢善良的草原人民。”对于常亚南来说,每次回想到这段经历,都会不自觉地掉泪。时光从青青草原流淌而过,任凭风吹雨打,厚重的历史印迹不会被消磨。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,草原母亲以博大胸怀接纳了这些嗷嗷待哺的“国家孩子”,以超越民族、超越地域、超越血缘的大爱,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。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""